近日,河南省發布了關于工程系列副高級職稱認定的重要通知,引起了行業廣泛關注。根據官方文件,一建造價工程師、一級建造師、監理工程師等取得國家注冊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技術人員,均可參與副高職稱考核認定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認定流程將采用面試答辯、專家評議等形式,全面取消了對論文發表的硬性要求,回歸到以實際工作業績為核心的評價體系。
一線工程人的“天塹”終于松動
長期以來,論文曾是職稱評審道路上的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。對于奮戰在施工一線的工程人員來說,學術資源有限、時間緊張,要發表符合標準的論文極為困難。為了完成論文要求,不少人不得不高價委托代寫,支付動輒上萬元的版面費,甚至面臨國家級期刊的高門檻,極大挫傷了技術人才的積極性。
尤其在傳統的職稱體系中,論文數量一度被作為“硬指標”,卻忽視了那些在工程一線積累了豐富經驗、取得突出技術成果的實踐型人才。他們日復一日堅守項目現場,為工程質量、安全和進度默默付出,卻因缺乏論文而在職稱晉升上受阻。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職稱評審的公平性,也導致了部分優秀人才的流失。
新政策:更加尊重實際貢獻
河南此次改革,正是順應了人社部在2023年提出的“破四唯、立新標”改革方向。新的職稱認定標準,強調破除“唯論文、唯職稱、唯學歷、唯獎項”的傾向,轉向更加多元、貼近實際的評審方式。
具體而言,工程人員可通過技術報告、專利成果、工程項目實際成效等多種形式,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。發明專利、行業標準編制、技術創新成果等,均可作為代表性業績提交,真正做到“以實績論英雄”。
這種轉變,體現了對技術人才價值的重新認識——不再只看書面文章,而是更加注重他們在工程一線的真實貢獻和創新能力。
弱化論文,是對工程人的真正尊重
對工程技術人員而言,取消論文要求,無疑是一大利好。職稱認定回歸實踐導向,讓他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項目管理、技術攻關和工藝創新,不再被無謂的論文寫作消耗寶貴時間。
更重要的是,這種變化,將激勵更多工程師扎根一線,持續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項目經驗,而不是為了一紙論文而疲于奔命。對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而言,也意味著將擁有一支更專業、更有實干精神的技術隊伍,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職稱評審理念正在加速轉型
事實上,不止河南,全國多個省市近年來都在加快職稱評審改革。工程領域率先破冰,從強調論文數量,轉向強調實際項目成果和創新貢獻,逐步形成了更加科學、合理的職稱評價體系。
這場變化不僅有助于優化技術人才成長環境,也能進一步提升工程行業整體水平。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術、在一線積累豐富經驗的工程人員,將有更多機會在職稱晉升中脫穎而出,真正實現“讓干得好的人有舞臺,讓創新的人有空間”。
河南省此次職稱認定新規,釋放了一個明確而積極的信號:工程領域的職稱評審,將更加務實、更加公平。對一線工程人來說,這是期待已久的利好,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。未來,憑借實打實的項目成果和技術創新,更多的工程技術人員將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。
上一篇: 鐵路總包資質失守,中小企業面臨資質退出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