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程行業中,企業資質不僅是市場競爭的敲門磚,更是一項長期核心資源。而今,資質升級正逐漸從“有門檻”邁向“高門檻”乃至“近乎封死”。特別是勘察行業,從2023年起,資質升級的難度陡然上升,到了2025年,已全面進入“Very Hard”模式。
從前十年看,資質升級雖然也需投入人力物力,但經驗可借、路徑可循。無論是勘察乙級升甲級,還是巖土乙級沖甲級、甚至是勘察綜合甲級,業內都有相對成熟的申報模式與操作流程。那時,每個批次成功晉升的單位屢見不鮮,一次通過十幾家的情況也并不罕見。然而,這一切在2023年戛然而止。
2025年已過近半,在住建部的資質審查中,累計公示了5個批次的勘察設計企業資質申請。讓人震驚的是,除了某一批次中一家工程測量單位晉級甲級外,其余4個批次的勘察單位資質申請,全部被否決,通過率為零。
根據最近一期“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專家審查意見的公示”,申報勘察資質升級的僅有3家單位,最終無一通過。要知道,在2023年同期的公示中,某個批次曾有十余家單位成功升級。兩年間的反差,足以令行業震動。
導致資質升級成功率驟降的核心原因之一,是“業績標準”的全面升級。以往紙質版業績尚可作為支撐材料,而如今,必須是“住建部四庫一平臺”中可查詢的線上業績。這意味著,所有項目需全流程合規備案,且信息需完整透明。沒有系統備案、沒有可追溯數據、沒有明確參建角色的項目,統統失去申報效力。
四庫業績的強制要求,直接切斷了企業走“老路”的可能。曾經靠項目包裝、經驗操作“拼一下就過”的時代結束了。企業要想真正實現升級,必須從根基上重塑合規管理體系,逐項梳理過往項目業績、人才結構和技術能力。
更具諷刺意味的是,資質升級門檻越來越高,原本應成為稀缺資源的資質,卻開始遭到“主動放棄”。據業內多方消息反饋,自2024年以來,全國多地不少勘察企業已選擇“躺平”——不再申報、不再維持,不少公司甚至開始尋求轉讓股權或直接注銷相關資質。
這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局面。一方面,資質愈發稀缺,升級者望眼欲穿;另一方面,維持成本激增,經營回報縮減,擁有者卻萌生退意。在政策高壓與市場現實的雙重夾擊下,企業在資質問題上的態度變得格外審慎:要么不做,要做就必須孤注一擲。
資質從“普及品”變為“奢侈品”,標志著行業正在經歷深層變革。對于尚在觀望的企業而言,若無堅實的業績、扎實的人才儲備和清晰的戰略路徑,貿然申報升級只會徒增負擔。真正有意圖沖擊高等級資質的單位,則必須提前幾年規劃,項目落地即啟動備案,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轉化為“可用業績”。
2025年,注定是勘察設計行業資質變革的轉折之年。資質升級的門檻已經抬到極高的位置,下一階段,留給企業的選擇,只剩“精耕細作”與“耐心等待”。
上一篇: 一級建造師是否等同于高級職稱?
下一篇: 一建考試倒計時,怎么備考才有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