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當前建筑行業監管日益嚴格的大背景下,掛證行為正逐步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,尤其是在外地掛證人員的管理上,矛盾愈發凸顯。由于這些人員的實際工作地點并不在本地,當地主管部門在組織履職核查時,往往難以及時取得有效配合。人員不到崗、溝通滯后、責任落實困難等問題頻頻發生,一旦檢查深入,很容易暴露出“人證分離”的掛證事實,使企業陷入被動局面。
相比之下,本地持證人員的配合度明顯更高,他們能快速響應主管部門的各項工作安排,隨時參與項目例行檢查、履職簽字、技術交底等關鍵環節。這種“隨叫隨到”的狀態,極大地提高了工作執行效率,也使企業在項目管理和外部監管中更具主動權。因此,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選擇人員時,已傾向于優先考慮本地可社保配合、可隨時出現場的“實人實崗”人才。
與此同時,各地對于項目經理和技術負責人的現場履職檢查也在持續加碼。現在不僅是建造師證書的匹配問題,更是對“是否到崗、是否參與實際項目”的動態核查。對于那些依賴掛證完成資質要求、實際無人履職的企業,相關部門會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,甚至會在“誠信評價系統”中留下不良記錄,嚴重的可能影響企業的資質延續和后續投標資格。
在招投標環節,掛證現象也正在受到更為嚴苛的審視。業主單位和政府平臺普遍開始將“項目團隊配合度”納入評標的重要指標。一個項目的團隊如果長期不能在現場協作配合,無論是圖紙會審、變更答疑還是施工協調,都會影響整個項目推進的效率與質量。而這些具體的配合情況,往往都會在竣工后納入對建設單位的綜合評分,并最終影響到企業未來在其他項目中的中標概率。
為了應對這些變化,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調整管理策略,不再一味依賴外部掛證獲取資質,而是逐步向“能力驅動型”的管理模式轉型。他們更注重培養自己的核心人才隊伍,通過內部培訓、技能競賽、崗位輪崗等方式提升員工的綜合能力。同時,也在探索通過優化激勵機制,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,減少因掛證而帶來的法律和經營風險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隨著“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”與“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”的數據共享逐漸成熟,證書掛靠的隱蔽性正在急劇下降。系統可以自動比對建造師的注冊單位、參保信息、項目履職記錄,一旦發現存在異常(例如社保地與項目所在地長期不一致),便會觸發預警,甚至直接進入黑名單處理程序。
可以預見,未來的建筑市場,將逐漸擺脫“靠證吃飯”的低效模式,轉而向“靠人干活”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邁進。對于企業而言,與其繼續冒著高風險維持掛證操作,不如趁早布局人才隊伍和項目管理機制的升級;而對于從業人員而言,真正提升專業能力與現場實操經驗,才是對抗行業洗牌潮中最穩妥的生存之道。
上一篇: 注冊一級建筑師考試為什么被認為最難?
下一篇: 考哪本證最劃算?建工證書清晰梳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