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8日,中山市住建局發布《關于立即開展掛證整改的通知》,引發業內廣泛關注。通知依據廣東地方“三庫一平臺”系統的預警數據,指出目前仍有159名從業人員涉嫌掛證,尚未完成整改。更引人注意的是,這159人中絕大多數為二級建造師,一級建造師、監理工程師、造價師則寥寥無幾。
值得探討的是:到底“完成整改”的標準是什么?是否只需主動注銷證書注冊就算完成?若真如此,中山市的處理方式相較于河北、天津、山東等地動輒鎖證、封號、注銷三年禁注的“高壓政策”,可謂溫和甚至“仁慈”。通知中明確提到懲處對象是“違規使用掛證人員的企業”,主要手段是將企業列入資質動態核查名單——這力度更像是“批評教育”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處罰。
動態核查已全國鋪開,為何還說是“懲戒”?
當前,全國多個省份都已開展資質動態核查,對建造師、工程師等注冊人員的“人證合一”情況實施重點審核。而中山這種“列入核查名單”的方式,與其說是處罰,不如說是一種象征性警告。就像老師要求犯錯學生完成作業一樣,既沒有實質性的處分,也不會留下記錄。這種“輕拿輕放”的做法,在目前建筑市場低迷、企業普遍運營困難的背景下,也許是一種“現實主義”的選擇。
地方政策尺度差距巨大,后審、注冊策略需因地制宜
有網友吐槽自己在合肥報考二建時,被抽后審還需提交大量證明材料,而在浙江報名幾乎“零門檻”。一建報名也是如此,有的省份要求嚴格,有的相對寬松。所以,考證時不要想當然“就近報名”,而是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各省后審政策選擇“落點”——有條件者可優先選擇后審寬松、省內注冊政策友好的省份。
一年僅限注冊一次?政策雖立,但執行難落地
近期部分地區出臺新規,要求注冊類證書“一年只能注冊一次”,否則在資質延期和動態核查中不予認可。這項政策雖立意明確——限制頻繁掛證、杜絕雙社保操作,但實操層面卻爭議不斷。現實中,很多建造師在正常工作變動中需要重新注冊,若因此被限制注冊權利,顯然不利于執業流動與職業發展。政策一旦走極端,受損的不僅是證書持有人,還有依賴證書“維生”的中小建筑企業。
建筑市場不景氣,空殼公司成“保命符”
當前,建筑項目銳減,行業發展陷入低谷。許多企業為了維持資質,不得不使用非唯一社保或短期注冊證書,這并非主觀違規,而是出于生存所迫。若監管一味“鐵拳出擊”,不分輕重,必然導致大量企業被迫注銷資質、退出市場。據不完全統計,近一年來各省主動注銷建筑資質的企業數量激增,部分地區甚至形成“成片式”撤退。
住建系統“知情而不動”,掛證實為行業潛規則?
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是:某地住建局直屬企業因建造師不足,也曾找中介掛證以保資質。這說明,即使監管部門心知肚明“10證9掛”的現實,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”。畢竟,如果真的從社保、個稅、考勤、打卡、工資流水全面核查人員履職情況,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將無法幸免。這將直接影響稅收、就業乃至地方財政——顯然并非監管目的。
“社保聯網”是真的,掛證道路日漸逼仄
如今不少省份已實現社保數據互聯互通,一旦在外省已有社保記錄,新的社保系統將自動阻止重復參保,從源頭上切斷“雙社保”路徑。掛證市場逐步收緊,證書流通性大幅下降。相應地,自由職業者、寶媽以及企業自有員工的證書價值在提升。人證合一、穩定履職將成為趨勢。
掛證退場,利好人證合一者,沖擊中介與掛靠經濟
政策倒逼企業更多使用自有員工的建造師進行資質申報和項目履約,而非依賴市場上的“漂浮證書”。這既提升了企業用人安全性,也降低了風險成本,標志著行業正向“合規、高效”發展。掛證者、特別是僅靠“證書生財”的人群,若不轉向項目實戰或轉型管理崗,將逐步被邊緣化。
證書不廢,但權重調整是大勢所趨
未來建造師制度不會取消,但在減負背景下,企業配備標準可能降低,證書“硬約束”或逐步軟化。建筑人有證在手雖不至于“坐吃山空”,但若不參與項目、提升實操能力,僅靠掛靠生存的模式終將走入死胡同。建筑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供給側改革,這場改革不僅關乎企業資質的去留,也關乎建筑人的職業命運。
上一篇: 合肥住建局“松口”:社保資料可暫緩提供!
下一篇: 當掛證不再值錢,你該怎么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