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31日,廣州市住建局發布了一則重磅通知——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為建筑行業的用證亂象敲響了警鐘,也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:建造師“掛證”行為的容忍度已到極限,企業若仍抱有僥幸心理,勢必被清理出局。
一年內兩次變更注冊=頻繁注冊,掛證將被認定為無效
通知中明確提出,在企業資質審批中將重點關注技術負責人、職稱人員、技術工人等關鍵崗位的穩定性。特別是對于注冊建造師,“一年內變更注冊單位兩次及以上”的,將不再作為有效人員予以認定。這意味著掛證市場迎來了“紅線”:今后建造師若頻繁更換注冊單位,其證書將無法被廣州企業用于資質申報。
這一政策無疑為長期依賴掛靠證書、空殼運行的中小企業敲響了喪鐘。建筑企業在選擇證書時,勢必會更加看重“注冊軌跡單一、社保配合齊全”的人證合一證書。掛一年以上、社保一致,才能保有使用價值。
廣州率先試點,其它城市是否跟進尚未明朗
目前,該政策尚屬廣州試點,但從全國政策趨勢來看,打擊掛靠的風向已成必然。住建部早已多次強調“人證合一”原則,并鼓勵企業自有人員考取建造師證書。此次廣州的行動,或將成為其它城市參考的樣板。可以預見,未來建造師證書的使用門檻將持續抬高,掛靠行為日漸式微。
動態核查同步升級,中小企業“裸奔”成歷史
通知另一亮點是“加強資質動態核查”。這與全國四庫一平臺的監管體系形成呼應:四庫一平臺側重對特級、一級企業的動態監管,而廣州市此次將監管重點延伸至二級、三級資質的中小企業,意圖實現“全覆蓋、無死角”的動態核查閉環。
對于缺乏在冊建造師的“裸奔”企業,將面臨嚴重后果——被系統標記為“資質異常”,限期整改,整改期間禁止參與招投標。如整改不到位,更將面臨資質撤銷的命運。
建筑企業不再能“邊做邊湊人員”,必須在整個運營周期內維持資質要求的人數,才能生存下去。這個“寸步難行”的新局面,也意味著部分資金鏈本就吃緊的小型施工單位,可能不得不主動退出市場。
弄虛作假嚴懲不貸,建造師證書核查更嚴格
通知還強調,將嚴查企業在資質申報過程中的造假行為,重點包括盜用人員信息、偽造社保、虛構業績、提交虛假證明材料等。尤其是由職稱人員擔任技術負責人的情況,必須提供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平臺認證的A級或B級項目業績,并接受進一步社保核查。
這也意味著,業績、社保、任職經歷將形成一套完整的邏輯閉環,任何環節造假都難逃系統追蹤。
“短期掛證”將被市場自然淘汰,人證合一才是出路
從市場反應來看,建筑企業已紛紛行動起來:清退掛靠證書,轉而啟用自有人員或鼓勵員工考證。這種轉變不僅是應對政策的無奈之舉,更是提升企業用證安全性和性價比的理性選擇。
未來的用證邏輯非常清晰:
1.注冊軌跡單一;
2.社保、工資發放一致;
3.至少一年以上穩定注冊。
凡不滿足上述要求的證書,將在資質審核中頻頻“失效”,最終被市場自然淘汰。
“打蛇打七寸”精準發力,建筑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
這次廣州住建局的行動堪稱“精準打擊”。將掛靠、空殼企業的命門牢牢卡住——沒有合法建造師,就無法投標、無法接項目、無法維持現金流;而維持合規人數的前提是高成本投入。如此一來,很多原本就在虧損邊緣掙扎的中小建筑企業,不得不面臨“要么合規、要么退出”的二選一抉擇。
這是一場徹底的行業洗牌。從資源錯配走向合理配置,從“證書博弈”回歸“能力競爭”。
土木行業正在下坡,政策將助推行業瘦身轉型
不可否認,土木建筑行業正在經歷“量變到質變”的大調整。工程量銳減、資金趨緊、人才分化、資質制度改革……這一系列變化正在重塑行業生態。
廣州市住建局此次出手,不僅是對掛證行為的清算,更是在以行政手段推動市場回歸本質。未來的施工單位,不再是靠幾個掛靠證書就能活下去的空殼公司,而是要靠真正的技術團隊、項目履約能力、成本管控與組織管理去贏得市場。
最終留下的,可能不到今天企業總量的一半。但這些企業將更健康、更專業,也更值得信賴。
上一篇: 建造師證書掛靠社保沖突處理辦法(詳解版)
下一篇: 建工證書電子化,7類證書全面上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