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在朋友圈中頻繁刷到建筑資質轉讓的信息,價格一降再降,不再是過去那個“高高在上”的存在。這一變化,在建筑行業的人看來,并不意外。行業整體下行,早已是公開的秘密。
01 | 資質維護成本高,成了企業的“沉重包袱”
在過去,資質是企業手中的“金飯碗”。項目多、需求旺,資質就是通向市場的通行證。企業紛紛投入重金申報、升級,只為拿下更多項目,分得一杯羹。
可如今,不一樣了。
項目驟減,市場萎縮,而資質的維護成本依舊高企。人員社保、持證掛職、動態核查,一樣都不能少。尤其是在“查掛證”行動持續推進的背景下,企業若想合規,必須實打實地聘用足額人員,支出一筆筆硬性費用。
當資質帶不來對應的收益時,它從“金飯碗”變成了“成本中心”。于是,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轉讓甚至注銷資質,減少不必要的運營負擔。
02 | 光有資質,接不到工程也是徒勞
市場的冷淡不僅體現在成本上,更直接體現在項目的稀缺。
以往,有資質就意味著能參與更多投標。可現在,工程項目銳減,競爭卻越發激烈。為了搶項目,不少企業被迫壓低報價,甚至“零利潤接單”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資質的含金量自然下降。
更殘酷的是,即便擁有資質,也未必能拿到項目。缺乏資金、技術、資源、人脈,資質也難發揮應有作用。反觀一些有實力的團隊,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合作方式借用有資質企業的牌子實現落地,不必親自承擔高昂的資質維護成本。
03 | 資金鏈吃緊,加速企業出清
壓價競爭、回款周期拉長、人工材料上漲……種種因素交織,嚴重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。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,現金流吃緊、融資困難成為常態。項目剛啟動就已“吃緊”,中途若遇波折,往往連工資、材料款都難以為繼。
一旦資金鏈斷裂,企業生存都成問題。這也是為何現在“資質轉讓”成了熱門關鍵詞,背后是許多企業的無奈與現實。
當前,建筑行業正處于一場深刻變革與洗牌的過程中。過去那種“資質為王”的時代正在遠去。今天的市場,更看重的是綜合實力——資金實力、技術能力、團隊管理、資源整合。
未來的競爭,不再是“誰的資質多”,而是“誰能真正落地、真正賺錢”。
對于企業而言,是選擇苦苦支撐,還是順勢而為?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。
而對于行業來說,這場大浪淘沙,未必不是一次重塑秩序的機會。
上一篇: 一建鐵路掛證價格飆漲至15萬/年?
下一篇: 礦業、市政、水利證書:高薪賽道還是深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