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建筑行業內“掛證”現象屢禁不止,嚴重擾亂市場秩序,給工程質量和安全帶來巨大隱患。對此,住建部聯合人社部在2024年8月重拳出擊,正式啟動“掛證”專項治理行動,要求注冊單位須與社保、個稅、公積金繳納單位保持一致,以精準打擊“掛證”行為。
監管趨嚴,傳統掛證手段逐步失效
盡管監管力度不斷加大,部分人員和企業仍存僥幸心理,試圖通過“零社保”、“多地參保”、“安管B證分開”等方式蒙混過關。然而,在新一輪監管政策下,這些規避手段已逐步失效。
2025年2月17日,銀川市住建局發布了《關于對涉嫌違規“掛證”仍未整改的企業個人的通報》,引發業內廣泛關注。據通報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已有4200人完成整改,但仍有7200人未能按要求整改,主要問題包括:
1.社保繳納不唯一——部分人員在多個單位同時繳納社保,增加了監管風險。
2.社保與公積金繳納單位不一致——存在公積金在多個單位繳納,或社保、公積金單位不同的情況。
3.安管B證注冊單位不匹配——部分人員的安管B證單位與其執業注冊單位不一致。
值得注意的是,無社保人員已成為最易被忽視的“重災區”。按規定,企業應依法為員工繳納社保,若注冊人員無社保,則被認定“掛證”風險極高。因此,通知要求無社保人員必須提供2024年的工資表及發放證明的銀行回單,以自證“在職”。
監管升級:從“查社保唯一”到“查資金流”
本輪整治行動中,監管方式進一步升級,不僅核查社保唯一性,還延伸至資金流動情況。換言之,即便社保繳納存在漏洞,工資流水、個稅代扣等財務數據也將成為重要佐證。
此次監管的核心邏輯十分明確:
1.如企業未為員工繳納社保,則須通過工資發放記錄證明勞動關系的存在。
2.工資單需包含基本工資、津貼、個稅代扣等詳細信息,銀行流水必須與工資條匹配。
這一監管手段的升級,使得造假難度大幅增加。通過多層次數據交叉比對,監管部門可以精準識別“掛證”行為,確保行業公平合規發展。
案例警示:公職人員亦無特權,行業震蕩加劇
監管趨嚴的背景下,多地已出現“掛證”人員被處罰的案例。例如,安徽省巢湖市園林管理處原主任王某某因掛證取酬被“雙開”,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。這一案例表明,公職人員亦無法例外,未來整治范圍將進一步擴大,涉案人員的職業生涯或將終結。
企業應對策略:合規發展刻不容緩
面對日益嚴格的監管,企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,以確保合規經營:
1.全面自查,確保“三統一”
企業應立即核查所有注冊人員的社保、個稅、工資流水,確保信息一致,杜絕違規風險。
2.優先解決“無社保人員”問題
對于未繳納社保的人員,應盡快補繳或提供合法的工資流水證明,以規避潛在風險。
3.建立動態管理機制
未來,資質動態核查將成為常態,企業需定期核驗人員在職狀態,避免頻繁變更注冊單位,防止觸發監管異常。
4.利用科技手段強化管理
采用實名制考勤系統、人臉識別打卡等智能技術,加強項目現場管理,確保人員信息真實有效。
未來趨勢:“掛證”整治力度將持續加大
隨著監管“組合拳”不斷升級,多個省市已啟動更嚴格的試點政策。例如,浙江、安徽等地已開始試點“個稅查掛證”,通過個稅申報數據與注冊單位信息進行比對,精準鎖定違規人員。此外,項目現場實名制考勤系統的廣泛應用,將使監管更智能化、精準化。
2025年,建筑行業的資質動態核查將進入常態化階段,企業若不合規經營,可能面臨資質被撤銷、喪失投標資格等嚴重后果。對于個人而言,“一證多掛”風險極高,一旦被查處,不僅職業生涯受阻,甚至可能面臨法律責任。
結語:擁抱合規,行業洗牌下的必然選擇
當前,建筑行業正迎來大規模合規洗牌,企業和個人都必須順應監管趨勢,主動整改,擁抱合規。對于企業而言,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增加合規成本,但從長遠來看,這將是確保穩健發展的必然之路。
未來,“掛證”亂象將逐步被清除,市場環境更加透明、公正。企業唯有合規經營,才能在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,而個人亦需樹立職業操守,避免因短視行為而葬送職業前途。在這場行業重塑的過程中,唯有主動調整、適應變革,才能真正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