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證書掛靠的現象在建筑行業較為普遍,涉及國家、企業與個人三方,下面我們從這三者的角度分析其低層邏輯。
?
國家
國家規定企業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(如建造師)以確保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儲備,從而提升生產質量并保障生產安全。這一規定旨在防止因技術不合格導致的安全隱患和質量問題。建筑行業的經濟體量龐大,工程項目涉及的金額往往從百萬到數億不等,質量和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例如,2023年齊齊哈爾市學校體育館的塌方事故導致多名學生死亡,這無疑是一次痛苦的教訓。為了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,國家希望保證工程項目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支持,實施“人證合一”,即企業必須配備合格的建造師,不僅僅是為了辦理資質,也是為了確保施工安全。
?
企業
然而,企業面臨的現實卻往往與國家的規定背道而馳。雖然國家要求企業配備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,但企業往往認為技術人員并非項目開展的唯一關鍵。企業的核心訴求是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,因此它們通常認為建造師只要能提供證書,實際工作由其他人來承擔就足夠了。企業為了避免支付過多的薪資和福利,往往選擇通過掛靠的方式解決“建造師”配備問題。
?
在掛靠模式中,企業與持證者達成協議,通過支付一定費用給持證者,保證其證書的合法性,而持證者本人不需要實際參與工作。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取得了看似合規的資質,同時避免了高額的人力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掛靠的人員往往繳納社保,這為企業提供了“合規”的證明。外界看似證書和實際工作匹配,但實際上,企業和持證者之間的合同并不具備法律效力,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規避監管的違法行為。
?
個人
對于個人而言,證書掛靠是一個低風險、高回報的生意。持證者通過在多個企業間掛靠,能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,而實際工作強度較低。許多持證者在獲得證書后,通過掛靠賺取費用,這種“躺賺”模式使得個人能夠以較低的投入獲得高回報,證書成了他們的“資本”。但這種模式也有其市場規律。隨著建筑行業的整體下行,企業的需求逐漸減少,但每年考證的人數卻在不斷增加。供大于求的情況使得掛靠價格開始下降,尤其是在二建建筑專業證書的掛靠市場中,價格已跌至每年1萬元左右,且不包括社保費用。持證者不僅要支付社保費用,還要承擔一定的費用給企業。可以說,市場化的供需關系直接導致了證書掛靠價格的下滑,掛靠市場的泡沫開始逐漸顯現。
?
總結
證書掛靠的低層邏輯反映了市場供需的不平衡。國家本意是通過強制性條文保障工程質量與安全,但企業通過巧妙規避規定,利用證書掛靠降低成本,達到了形式上的合規。而對于個人來說,證書成了市場中的一個商品,短期內能夠帶來較高回報,但隨著市場供給的增加,價格逐漸下行。證書掛靠作為一個市場行為,在短期內似乎解決了企業和個人的需求,但從長遠來看,它可能導致行業的不透明與不規范,甚至損害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。
下一篇: 邊上班邊備考建造師或掛靠的注意事項